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E.Bloch :Suite Hébraïque





「音樂是神祕的出口,人類精神的情感需要, 

    應該依直覺而非理性或意志來創作」


「創作出充滿活力和意義的音樂是唯一途徑」



       布洛赫(註一)是瑞士出生後來歸化美國的作曲家。年輕時師事達克羅茲(註二)和易沙意(註三),曾經擔任美國克里夫蘭音樂院和舊金山音樂院院長。在1952年,也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名譽教授;是相當優秀的音樂教育家。

    初期作品受到德國新浪漫樂派、法國印象樂派影響;作品有歌劇-馬克白(1909)。中後期作品則是以猶太典禮、民俗音樂為題材,也可見到對新古典主義的關心,還有無調性音樂的要素,也使用了多種當代和聲裝置。作品有希伯來狂想曲-所羅門(Schelomo,1916)、以色列交響曲(Israel Symphony,1916)、小提琴曲巴爾‧修姆(Baal Schem,1923)、管弦樂曲-神聖祭典(Avodath Hakodesh,1933)、希伯來組曲(Suite hébraïque,1951)、合奏協奏曲第2號(1952)。

     而當中的希伯來組曲(Suite hébraïque)依舊使用猶太的題材;是想推薦給大家的曲子。第一樂章狂想曲(Rapsodie),中庸的速度,運用了一連串的半音、小三度音程揭開異國風情的旋律,時高時低的音域和附點節奏營造出如同人聲般時而高昂時而低喃的氛圍。第二樂章禱歌(Processional),穩定的節奏和和弦鋪陳全部樂章,後以雙八度的音程表現出莊嚴肅穆之意。第三樂章斷言(Affirmation),在音符的運用上曲風聽起來稍微輕鬆,仍以附點節奏貫穿全樂章,低音域的琴聲彷彿在訴說著什麼,後以速度和調性的變化做為轉折。整體而言是強烈表現張力的作品。





註一: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年7月24日-1959年7月15日)瑞士作曲家。
         音樂特色是常運用變化拍子、速度和調性,以及主題的循環運用,
         而其高度創意也備受學術界肯定。

註二:達克羅茲(E.J.Dalcroze,1865年7月6日-1950年7月1日)瑞士作曲家。
     也為音樂教育家,最著名的為達克羅茲教學法。

註三:易沙意(Ysaÿe,1858年7月16日-1931年5月12日)
    比利時小提琴家,被譽為「小提琴之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mber的英文書

  封面